管理学院(咨询电话:010-68907101、68901261)
管理学院秉承交叉融合、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与改革为动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与贸易、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四个本科专业;人力资源与公共事务管理、创新创业管理两个辅修专业;六个本、专科继续教育专业;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包含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公共管理信息化理论与技术三个二级点,下设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与智能决策支持等八个研究方向;公共管理(MPA)、国际商务(MIB)两个专业硕士点;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与数学科学学院合作),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辅修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办学模式。
学院搭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公共管理案例库、社会保障仿真实训、信息系统开发、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电子商务模拟、学生创新与创业等实验和实训平台,与诸多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巩固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教学科研、创业实践基地。学院现有教师63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7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8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承担了大量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项目,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了一批横向课题项目,经费到位达1000余万元。
学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知名高校就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等内容签订合作协议,与加拿大的阿卡迪亚大学签署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就业状况良好,毕业生就业单位专业对口率高,每年平均有15%-20%的毕业生出国深造。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科研培育,鼓励本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组建“创新训练营”,通过组队参赛、案例库建设、实体项目孵化、创业辅导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成果显著。
为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管理素养和学习能力,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功底,很好地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技能,从2018年开始,管理学院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公共管理类统一招生。大学一年级期间,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实行分层教学,统一学习公共管理类基础课程。一年级末,根据学生意愿,在学院统筹安排下,分流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
公共事业管理
四年制本科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本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立足北京、扎根京津冀,服务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办学宗旨,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公共精神和卓越志愿服务能力的创新性公共管理人才。聚焦学生“4项核心能力+5项基本能力+6项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核心课程: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经济学、西方行政学说史、专业外语、公务员制度、公共组织行为学、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管理学、地方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社区管理、电子政务、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等。
专业特色:依托首都区域优势和师范优势,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特色;契合时代要求和区域发展需求,教师聚焦京津冀协同治理、超大城市公共治理等研究方向并开设前沿课程,小班制、导师制,分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依托境内外联合培养机制,利用首都高校服务重大活动的平台优势,多渠道开展境内外交流与志愿服务,塑造学生卓越公共服务能力;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优良,均为名校毕业博士、具有国内外名校访学交流经历,教师师德先进、教学质量优良。
就业方向:毕业生考研与出国率居全校前列,毕业生考取的境内外高校有北京大学、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就业质量高,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科学研究等工作,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有:中国海关、北京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大剧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工商银行、首汽集团、字节跳动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
四年制本科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本专业是适应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调整、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需要而设立的应用型管理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功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熟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能够在政府机关和各类企事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本专业开设有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模块,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关系、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保险学、会计学、统计学、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公务员制度、财务管理、人员招聘与素质测评、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员工福利管理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在充分发挥专业对口性强、学生就业率高的优势的基础上,依托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管理三大学科群,充分利用北京的区域优势和资源,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利用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和实践类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深入社保基层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报考校内外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及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成绩优秀者可直接保送读研;也可选择出国留学。就业可以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外企业的人事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工作(如人员招聘、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管理等)。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有:国家安全局、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街道办事处、地税局、北京同仁医院、海淀教委、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中国太平人寿保险、海南航空公司、北京外企服务集团、申银万国证券以及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制本科 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培养具备现代国际视野、国际商务意识和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国际商务、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及策划咨询工作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实用技能训练课和国际课程五个模块,具体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营销;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实务、国际服务与技术贸易、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经济计量软件、剑桥商务英语高级及考级辅导等。本专业有双向培养计划的外国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外籍教师在本校开设和本专业优秀学生选派到国外大学学习时开设的课程两大类。
专业特色:由中、外籍教师组成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学团队;英语水平的强化训练、专业课大面积双语教学与全英文教学;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联合培养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国际贸易实务与教育服务贸易两个专业特色方向;对学生专业意识、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的深度培养。
就业方向:可报考研究生,毕业生考取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出国留学,每年有30%左右的毕业生出国深造,毕业生出国留学的学校有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和美国美利坚大学等;本专业学生也可在工商企业、跨国公司、金融系统、政府部门从事国际贸易与金融等方面的实务、管理、研究、策划和咨询等工作。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粮国际(北京)有限公司、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四年制本科 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本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而建立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相关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较强管理决策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研团队具有学历高、经验丰富、国际化等特点。团队成员均为“北京市大数据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的骨干教师,曾获北京市高等澳门太阳集团2020网站成果一等奖。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拥有先进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教学科研实验中心。专业突出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已与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阿里巴巴、沃尔玛百货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实践教学与人才合作培养协议。
核心课程:本专业课程分为管理学基础与理论、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实践等多个模块,具体包括: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大数据导论、Python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与数据仓库、商务智能与决策分析、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治理、大数据营销、信息与数据管理、组织运营与数据化管理等。
专业特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建设“模块化、强实践”的培养模式,突出“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的信息技能”及“深厚的管理决策知识”递进式培养特色,重点结合公共管理、教育、商务大数据背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模块化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课程群,以及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将实践教学、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及校外实践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教育行业、互联网企业等单位从事大数据分析、量化决策和综合管理工作。毕业生也可报考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数据科学、商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建模与智能决策支持、公共管理信息化等方向读研学习深造。